艺术>
来日的艺术他是一个记者,今年33岁,每天的工作就是寻找那些古老技艺的传承人,往返于小山村或山沟沟里,将那些奇妙和的手艺记录下来,做成月刊。古老技艺,说白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些手艺交织在当代人的生活里,寸步不离,如同一滴滴甘露,滴进人们的心里。他这个月主要是去拜访一个住在山沟沟里的坳人,该老人是一位篆刻大师。今年贵庚也有七十多了。
这个老人生性孤僻,并不怎么与人交往,但从他手中生成的印章,无不令人叹为观止。他从旁人的口中打听出了老人的大致住处,带上些干粮、水笔、纸和照相机便上路了,他们公司可不报销路费,不过会稍微多发些奖金。
于是乎像他这种记者,必得努力工作,才不会亏本。在山林中走了两个小时,正是头昏目眩之时,总算,前方几座茅草屋,走近去一打听。唉!总算到了,老人一见一个小青年提着个背包长途跋涉来找他,也不好意思赶人。于是,便让他在自己家中吃了点儿饭,允许他在饭后观察自己篆刻,并拍几张照,顺便回答几个问题,但是在老人工作时不能发出太大响声,拍照时也不准用闪光灯。没想到事儿这么容易就成了,皆大欢喜,立刻架着摄像头忙开了,老人在他的房间里篆刻,屋里只有一张小桌,一张床和一个大橱柜。老人每天就拿着刻刀在一块块石头上做文章,老人刻地大多是白文印,显示出一种混然天成的情趣,令人赞叹。但老人的印章从不出卖,等有人来找他,他便慢悠悠地给你刻个章,几天后再来取。平常,他都是给一些早就相熟的文人墨客刻些印章,有时,自己也玩玩。老人篆刻,一刀刻底,不加修饰,进刀肯定,笔画有力。一看,便知道是大师。他虚心讨教了几招,便开始了采访。
原来,老人有一儿一女,在有空时便回来看看他,给他带点鸡,鸭,鹅什么的,有时还会请老人刻点印章给他们,老人也不拒绝,他本就孤单地生活在山里,虽然平常几个,虽然平常几个领居也在一起聊聊天,但有些事儿干干还是不错的,而且这样,也能让几个孩子在家里住上几天。他不想打乱老人的宁静。第二天离开了。这个月的时间还有很多,编排完主线后,就该再去找找其它资料了。过了几天后,他又一次锁定了目标,这一次要纪录的是剪纸这门技术。
这门技术传承者是一个女孩,原传承人是她的奶奶,如今传到她这一代。他接过这门手艺已经五年了。她可不像那位老人住在山沟沟里,她住在乡下,和奶奶住在一起。每到春节,方圆十几里都去登门拜访,她便和奶奶一起在庭院里忙活给来访的人剪纸。所以,每到春节,她们家到处都是红纸屑,扬溢着喜庆。她最擅长剪的是动物了,每个春节,她总要把十二生肖中的一个大仙给“请”出来,她的技术深受奶奶教导,剪出的动物活灵活现,惟妙惟肖,这使她们的名声越传越远,使得外地人图个喜庆也来这儿请她们剪个纸。学聪明些的,早几天便来了,再后几天,整个庭院可就挤满人了。还好,他去时不是过年之时,小庭院人也不怎么多,她正和几个邻居在外面晒着太阳吃瓜子,她奶奶坐在太师椅上享受阳光。他向庭院走去,对着姑娘直接迸出来历,请她们剪几张窗花,给他拍几张照,顺便采访一下,小姑娘倒挺豪爽的,立刻同意了,进屋拿了几张纸,一把剪刀便出来了,在众人目光之下,那把剪刀动得飞快,一会儿,一张窗花就呈现在眼前了,令周围人大开眼界。
那窗花上有一条鱼,肥大多汁,一看,便觉得眼馋,还望她再剪几张。那姑娘也不推辞,拿起剪刀又忙开了,不一会儿,一个小型纸上动物园就呈现在他眼前了。采访完毕回去后,他背包里多了几张美轮美奂的剪纸。一个月转瞬即逝,无一点儿征兆,他的月刊也排出来了,好说没有亏本,但如果想要多赚些钱,还是再努力些吧!这是写给二十年后的我的,夜已过,梦,悄然而逝。
上一篇:萧萧暮色